10 個自問自答,讓行銷不再像無頭蒼蠅亂飛

在快速變動的行銷世界裡,創意、預算、平台都不是最大難題,最大難題是:我們到底為什麼要做這件事?

許多品牌、行銷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:
內容做很多,但沒人記得品牌。
廣告投放預算不小,但轉換不理想。
一場活動辦下來很精彩,但事後一問:成效呢?沒人說得清楚。

這些狀況不是你不努力,而是少了正確的提問邏輯,讓整個行銷行為像是「無頭蒼蠅亂飛」,沒有方向,沒有節奏。

我們整理了 10 個「自問自答」的核心提問,只要每次企劃前都認真回答,就能讓你的行銷不再是亂槍打鳥,而是每一步都穩健有感。

❶ 今天這個企劃的目的,是什麼?

你是在經營品牌,還是要推動銷售?

這是最容易忽略、卻最關鍵的一題。品牌經營與商品導購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邏輯:

🔸品牌經營:以「分享價值」、「創造情感連結」、「建立形象」為核心。內容可以較長期、重共鳴、講故事。
🔸商品導購:則要聚焦在「解決問題」、「引發需求」、「促使購買」。溝通要快速明確、直指痛點、帶出亮點。

目的不同,語氣、節奏、CTA 都會不同。如果連這一題都模糊,後面八九成的行銷資源都可能浪費掉。

❷ 我的產品,能解決消費者什麼問題?

功能 ≠ 解決方案。

你的產品可能有很厲害的規格,但如果無法讓消費者理解它能「幫我解決什麼困擾」,他們就無法產生購買動機。

請試著用以下三個角度拆解你的產品:

價格(Price):合理嗎?對 TA 來說有吸引力嗎?
功能(Function):有哪些特色?是否明確且容易懂?
優勢(Advantage):和競品比起來,我們憑什麼?

很多人愛講規格與特色,但忘了回到一個問題:「那又怎樣?對消費者有什麼好處?」

❸ 我們想和誰說話?

不要再用「20-40 歲,男女皆宜」這種模糊的說法了。
真正有用的 TA 描述,要能讓人看完腦中浮現一個人。像這樣:

35 歲男性,台北科技業,平常喜歡跑步與登山,重視身體表現與裝備品質,但工作忙碌,時間有限。

用年齡、性別、收入、興趣、個性,把你的TA具象化、生活化,甚至可以幫他們取個名字,幫助團隊在製作內容時有具體對象可以對話。

❹ 產品在市場的什麼階段?

你是獨一無二的全新產品?還是競爭激烈?還是市場紅海、同質性高的市場?

產品不同階段,對應的行銷訴求也不同:

尚無競品:主打「我們和別人不一樣」,放大特色與差異。
競爭激烈:主打「我們更好」,創造更貼近使用者的功能細節。
競爭趨同:改打品牌調性、使用體驗與價值觀,與TA建立認同。

錯估產品所處階段,很容易選錯策略方向。

❺ 消費者目前對我們的認知是什麼?

你不能用對「自家產品的熟悉程度」來預設消費者的理解程度。請用認知五階段對照:

連問題都不知道
知道問題,但不知怎麼辦
知道解法,但不知道品牌
知道品牌,但還沒使用
熟悉品牌,並持續使用中

以健身房為例:
Step 1:「我最近體力差、變胖,不知道為什麼。」
Step 2:「可能是久坐工作,沒時間運動。」
Step 3:「戶外太熱、球類太激烈,可能去健身房比較適合。」
Step 4:「附近有一家,看起來不錯但沒進去過。」
Step 5:「我每週都會去報到。」

你現在要打的內容,是哪一段的人?

❻ 消費者真正的痛點是什麼?

你是他們嗎?如果不是,請不要憑想像猜。

請做以下幾件事:
訪談現有用戶或友好 KOL、KOC
問卷調查、社群與論壇留言爬文
運用社群觀察與廣告 A/B test 來試探反應

還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:「如果我是消費者,我會上網搜尋什麼?會被哪種文案打動?會想了解哪些資訊?」

行銷的底層其實是理解與共情,不是猜謎。

❼ 我的企劃,如何創造共鳴?

你能讓人說:「你也太懂我了吧」嗎?

這就是共鳴。

共鳴的四種方式:
幽默有趣:我被逗笑、你和我頻率一致
風格品味:你讓我想變得像你
知識分享:你幫我解答困惑
情感感動:你讓我被觸動

當你能創造其中一種情緒反應時,消費者才會開始記得你。

❽ 品牌與內容有融合嗎?

一篇內容再好,如果沒有留下品牌印象,就只是「別人幫你做品牌」。

請檢視:
風格是否與品牌形象一致?
品牌角色是否自然出現在內容中?
觀眾是否知道:這就是你們在說話?

品牌,不應該只藏在 LOGO 或最後一句。

❾ 內容的節奏與邏輯對嗎?

用 AIDA 法則再簡單不過,但往往被忽略:

A(Attention):吸引注意,第一秒就要有吸睛視覺或痛點
I(Interest):建立關聯感,讓人產生「這和我有關」
D(Desire):引發渴望,讓人想更深入了解、收藏、轉發
A(Action):明確引導下一步行動

好內容,不只是看起來好,而是讓人停下來、看完它、接著行動。

❿ 我有給對方一個「下一步行動」嗎?

你希望他看完後:
追蹤品牌?
點擊連結?
留下資料?
現場報名?
馬上下單?

沒有清楚的 CTA,這篇內容只是「看完就忘」。
給一個簡單的動作,讓他成為你的潛在客戶,不然資訊再精彩,也只是路過風景。

最後的提醒

這 10 個問題不是照本宣科,問清楚、想透徹,行銷就不再憑感覺,而是憑邏輯與理解去推進。你會發現,做對事,比做很多事更重要。

歡迎隨時私訊我交流!

延伸閱讀:

打造成功運動品牌的五大步驟:運動品牌定位法

運動品牌行銷護城河系統:避開四大行銷陷阱 打造強勢市場地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