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從銀行員到全職運動 KOL 的真實經營心法
在社群媒體上展現個人魅力,吸引品牌合作,是許多運動 KOL 的夢想。但這條路該怎麼走?靠運氣?還是可以策略規劃?這篇文章整理自「歐福行銷 KOL 小聚」講者 Kiki 黃鈺琪的現身說法,將她從職場轉戰跑道的經歷,濃縮為一套可參考的「品牌吸引力培養指南」。
找到自信,是從跑步開始
Kiki 出生於南投埔里,從小被家庭期待以課業為重,從松山高中一路念到政大金融。雖然考試成績優秀,但她坦言自己從沒真正熱愛學習,總在考完試後立刻遺忘內容。她說:「我不會說話,不敢看人,對自己沒有任何自信,覺得自己一無是處。」直到大學時期,幾次在操場隨意跑步後,意外發現,自己居然可以不練習就跑完10K!還跑出不錯的配速。這是她人生第一次,從一件事中找到成就感。
銀行穩定卻壓抑,她選擇離開
畢業後,Kiki進入銀行體系,從事企業金融相關工作。儘管工作內容相對有挑戰性,也能獲得成就感,但她始終無法說服自己喜歡這份工作。第一次,她選擇離職去墾丁打工換宿;第二次回到職場,她告訴主管自己絕不會再離職,但仍在兩年後選擇轉身離開。
明明知道自己不喜歡這份工作,為什麼還要忍?
跑步帶來機會,也成為職涯轉折點
轉職關鍵來自於一個小小的「配速員」機會。Kiki 參加愛迪生跑班訓練後,開始被教練肯定,並參與配速活動、協助拍攝運動產品影片,逐漸累積曝光。2022年,她首次被品牌指定為合作對象,開始接觸到「KOL 身份」的可能。Kiki :「一開始也曾懷疑,為什麼大家要相信我?」
當你願意被看見,就可能開始改變。
粉絲數是結果,不是目的
Kiki 在分享中提到,自己在離職後大約花了11個月從 2,500 粉絲成長到 5,000,再用五個月增至 10,000,如今則穩定在 25,000 左右。她指出,成長速度與賽季高度相關,但也不會因為業配影片成效不好而灰心。
有趣的是,Kiki最成功的一支業配影片,反而是一支毫無劇本、純粹展示服裝的影片,甚至因為「沒說話」而吸引大眾觀看。
觀眾喜歡的,不是我做得多精緻,而是真實的我。
找到適合自己的呈現方式
Kiki :「每位創作者都有不同優勢,有人擅長寫腳本說故事、有人拍照美感一流、有人善於搞笑製造共鳴、有人圖文結構扎實。我不會太華麗的呈現,但我發現…..」
我的直覺反應和日常記錄,是觀眾最喜歡的樣子。
線下互動,讓你更了解觀眾
Kiki 多次舉辦「Coffee Run」活動,約粉絲一起慢跑、吃早餐。這讓她意識到,許多看起來很會跑的粉絲其實都是剛起步的小白,你以為你在對專業跑者說話,但其實追蹤你的人可能八成都只是想開始動一動。而這些人,是最願意與她建立真實連結的族群。

品牌會看見什麼?
Kiki 用自身經驗總結出品牌考量合作的幾個面向:
- 是否具備明確的專長定位(如跑步)
- 粉絲數是否能觸及他們的目標群體
- 是否具備不可替代性或人格特質吸引人
- 是否具備轉換力或實際帶貨成效
她與運動按摩品牌的合作,就是一個成功案例。
藉由我的分享讓人願意嘗試,試完真的覺得好,才會一傳十、十傳百。
給運動 KOL 的三個提醒:
誠實面對自己的特質,不要勉強模仿別人
想做浩浩那樣的搞笑型嗎?如果不是你,就不必硬做。找到你「最自然」的樣子,才會發光。
品牌合作不是終點,是信任的延伸
先經營人,再經營業配。當你的內容對人有價值,自然會有人想和你合作。
持續輸出,才能創造被看見的機會
你也許現在是雞首,也可能很快成為牛後,再次成為雞首。這就是社群循環的本質。
不要想像一個不切實際的樣子來吸引品牌,去經營那個已經吸引人的你。
運動 KOL 不只是一個稱號,而是一份影響力。當你真誠地與人連結、勇敢分享,你就已經是品牌在找的那個人。-kiki 黃鈺琪

如果你喜歡 Kiki 的故事,也正在經營你的運動社群,歡迎分享本文,或留言聊聊你的創作歷程。
歐福行銷會持續邀請更多優秀的運動 KOL,一起把運動的影響力擴散到更多人心中。
延伸閱讀:
四類運動KOL,五大合作方式大公開!
建立品牌就是從「好」到「獨特」:當你無可取代 就無從比價

專注於運動領域的數位行銷公司